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社区天地

“小末梢”链接“大幸福”成都龙泉驿区西河街道吉福社区基层治理巧打两张“柔性牌”

浏览:9260 次 发布时间:2022-05-25 14:28

      2022年4月,人民网、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经济网、中国网等多家中央主流媒体,先后以“幸福院落里的网红打卡点”为题,聚焦报道了成都龙泉驿区西河街道吉福社区居民参与营造院落网红打卡点的事迹,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吉福社区基层治理巧打两张“柔性牌”的作用力。

      吉福社区是一个由原山泉镇梨园村、公平村、观斗村、止马店村、大石村、大湾村、洛带镇宝胜村等多地集中居住的新型农迁安置社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失去土地、搬进城市的“农民”,在城乡差别、传统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邻里关系由曾经的熟人社会面临陌生群体的适应过程中,更是需要良好的融入机会。

      结合自身实际,吉福社区在首先确立自身“柔韧有治,文毓吉福”的发展定位,并制定形成了“开放的社区形态、美丽的公园社区、友善的邻里空间”、“邻里公约、邻里文化再生、邻里文化精神标识,多元参与的公益氛围”与“共建共享积分制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智慧时代的创生路径”五年整体规划,并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力和及时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新市民融合度的同时,十分注重积极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和重塑精神领域的新型邻里文化为“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从而创新探索出巧打两张“柔性牌”的基层治理模式,有效实现了基层有温度的柔性治理,不断叠加升温出日益强烈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吉福社区党委书记唐官文(右一)进行现场营造指导

“参与式”让基层治理“有秩序”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由“农村”变“城市”、由“村庄”变“社区”、由“农民”变“市民”、由“小组”变“楼栋”处于转型期的新市民而言,一方面面临居民基本素质不高,意识形态、行为习惯等整体素质偏低的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面临当彼此之间维系数十年的人际交往结构被重新组建之后,陌生邻居之间的认同、友好与交流相对滞后、邻里关系淡漠、不和睦不融洽,居民共同责任感也普遍较弱的问题。

      而这些僵局的打破,需要一个相对“柔性”、易于接受、适合“引流”的有效载体。于是,吉福社区针对居民勤劳朴素善于“劳作”的习惯特点,把引导居民成为参与社区各项公共事务的志愿者作为第一链接点,首先搭建完成专门的志愿者服务平台,梳理出专门的志愿者服务清单、人员队伍架构、积分奖励与考评机制和志愿者服务信息统计手册等,较为完整的“秩序”建立,使得居民志愿者有制可参、有规可寻、有样可学、有持续事可做。

      “秩序”不仅体现在机制上,还体现在具体实施环节中。以一次小区环境绿植营造为例:先由社区或社会组织与各楼栋长开启意见征集,然后形成监事会,再进行涉及绿植形式、品种、价格等比对筛选的方案讨论。然后是志愿者招募,这其中会根据参与者的年龄、特长、分工(翻地、栽种、维护)、时间等进行合理分配,确保能够直达末梢、各司其职、推进有序。

      身体力行的“劳作式”参与,也使得居民群众潜移默化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感受:一是再次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温暖,也更加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二是培养了关心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的,塑造了共同营造美好家园的良好心态;三是更加深刻体会到“新家园”日新月异的变化,增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指数。

      据统计,仅2021年,吉福社区已经实现居民自发组建文艺、劳动、环境护卫等居民自组织16支200余人,人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次数达到5次,单日最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次数达4场次。

“邻里文化”让居民实现“归属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融洽亲密的比邻关系逐渐淡化。邻居之间互为“陌生人”,成为城市社区的常态。邻里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复杂化、表面化和功利化特征,孤独冷漠、不够包容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一背景下,需要塑造和重建符合现代文明和伦理道德的新型邻里关系,而新型邻里关系的建构,陌生邻里关系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从精神领域中寻找滋养。

      对于新市民群体聚居的新型社区吉福社区而言,“归属感”无疑是解决邻里关系的头等大事,它的获得同样需要一个相对“柔性”的精神领域依托为载体。于是,吉福社区以建立居民精神核心之“魂”为初心,专门邀请专业社会组织对社区文化进行定位、发掘、整理与提炼,并形成了更加符合现实需求的新型特色文化“邻里文化”,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精神,则被定义为吉福社区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核心。

      为此,吉福社区紧锣密鼓推动实施了“邻里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吉福”社区邻里节、“邻里颂”、“邻里情”、“我与社区新文化同框”及“邻里小市集”等一系列老少皆宜、共享同乐、形式多样的邻里文化主题活动,旨在织就一张张居民群众之间建立交往、产生默契、形成共识、链接情感的多样性社交网络,营造出邻里守望相助、共建美好新家园的浓厚氛围,从而更加提升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通过精神内涵的不断生根、发芽和成长,吉福社区的新型“邻里文化”已经成为社区重构邻里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它在有效化解了最初频发的各类居民“陌生人关系”困境和矛盾冲突同时,还不断增益出居民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新型邻里情感。

      实践证明,吉福社区巧打的两张“柔性牌”,还使得新型社区中的新市民在转型过程中,至少产生了这样几种作用力:

      其一,组织架构上的“末梢畅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个需要体现在终端末梢彰显极度下沉贯穿的重要环节,在吉福社区层面,策略式的把准新市民传统“劳作”习惯为切入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衰减了常态化硬生生的说教式心理抵触,从而勾勒出具有普遍性的情感链接点。与此同时,新市民在参与式营造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昔日勤劳朴素“劳作”兴趣点的满足,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基层治理末梢新型行为习惯和意识认知的重构,执行起了“服务与自治”的基本义务担当,而这一结果也恰恰符合了“赋能”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实现了功能性的不断累计、叠加和有机转换,促进了末梢治理环节的本质畅通。

      其二,治理方式上的“柔性聚集”。幸福的真谛是什么?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基层治理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居民群众的幸福感。由此,基层治理的过程,实质上是需要更多的是“怀柔”,而不是硬生生的说教,尤其是对于一个生活环境、人员结构、行为习惯等等被转瞬间完全改变的新市民群体更是如此。

      而吉福社区两委一班人,则十分细腻地把脉住了这一特殊群体、特殊阶段的心理,并且巧妙地通过物理空间的“营造”转而形成精神层面的“塑造”,还使得居民群众在持续的参与中,深刻感受到一种持久的温度,不能不说是柔性治理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结果。

      其三,服务供给上的“相互满足”。一直以来,基层治理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根本。吉福社区;两委一班人则认为:居民群众与社区两委的意识形态始终会存在阶层性差异的,也注定居民需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要务需求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满足居民需求,实则并不利于发展治理目标的达成,只有在居民需求与社区发展治理需求相互、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才算足够公平。

      于是,无论两张“柔性牌”如何变换招式,都秉持着“相互满足”的内在含义。也正因为如此,吉福社区在通过“末梢畅通”推进下沉的各个服务载体,都是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也实现着社区自我需求的最大满足。

      其四,基层治理的“赋能增色”。基层治理,不是为了形式上的职能重心下沉至居民,而是为了使更多的管理对象转化为参与者和自治者,并且真正享有更多的幸福指数。吉福社区的巧打“柔性牌”,还产生了另一层面的叠加改变:

      (1)“被动”变“主动”;有秩序的“柔性”机制,极大调动了广大居民群众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实现了由基层党委“那是你该干的”的被动应对,逐步转变成“那是我该做的”的主动参与。

      (2)“看法”变“办法”;居民群众在志愿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体现“存在价值”而甘愿表露出不同的看法、意见或建议,并且在矛盾集中、意见不一的一次次碰撞中,最终形成统一公认的最佳解决之道,这种“智慧输出”的贡献值意义一定不可忽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这表明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

      那么,在基层治理已然步入创新发展趋势的当下,吉福社区作为面对新时期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创新性的“小末梢”链接“大幸福”的基层治理巧打两张“柔性牌”实践探索,无疑对于今后更加及时、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迈出了十分稳健成熟一步。(供稿: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吉福社区党委)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小末梢”链接“大幸福”成都龙泉驿区西河街道吉福社区基层治理巧打两张“柔性牌”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