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文山会海”“痕迹管理”“材料报表”“电话发令”“指尖负担”“迎检汇报”“通报问责”让基层不堪重负,从根子上为基层减负增效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强化责任、减压赋能、激励关爱,坚决反对、整治、防止和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打好打赢为基层减负的持久战攻坚战。
要强化责任,让基层干部务实为民真招实干。“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治疗基层“神经紧张”,不仅需要“猛药去疴”,还需要对基层治理做到“固本培元”。要探索基层管理精细化,赋予基层相应职责职权,调整优化基层机构设置,突出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的主责主业,把基层从固定资产投资、执法拆迁、城市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来,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基层减负对象在基层、目标是减负,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不是“货真价实”、有没有“缺斤少两”,群众心里最清楚。广大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不是减责任,基层绝不是责任轨道的“终点站”,要进一步理清基层职责权限,避免放责不放权、放权不“放全”,以权责同步真正将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落细。减负真正要改变的是材料写不完、表格填不完、会议办不停的现状,真正要释放的是束缚的手脚,破除的是形式主义的牢笼,消除的是官僚主义的“权威”,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指尖转发”“指尖回复”的超载运转中解脱出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践行总书记的“四下基层”这一传家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听真心话、做知心人、解烦心事,以真招实干、务实举措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要减压赋能,让基层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痕迹化管理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作,然而当前这种“痕迹化”管理在基层却有些变味,“重痕迹,轻管理”“一人干、三人看、六人督查”的现象,让基层干部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应付督查检查、填送报表和资料归档上,真正花在处理群众急事难事的时间上“寥寥无几”。减负减压不代表放松躺平、撒手不管,为基层减压减负的同时,更要同步思考如何赋能基层干部内生动力和干事热情。要持续给各种考核、创建、台账、迎检“瘦身缩水”,避免繁复重叠的考核指标逼着基层搞“应付性报表”“投机性迎检”“数字性处理”和“表面性工作”;力倡“四不两直”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调研,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基础上摸清摸深摸透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推广“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做法,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构建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上级组织应多一些俯身向下的指导帮助,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讲实话,对不合规不合理的要求敢于说“不”,基层干部就会少一些推诿应付、多一些担当作为。
要激励关爱,让基层干部创新创造潜能迸发。要把“创优提质促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工作的主题主线。为基层减负不仅是让基层干成事,更要让基层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不仅要做到“锦上添花”,更要做到“雪中送炭”,真正了解基层干部所需所想所要,开出“真情温暖”的良方。基层减负不仅要以严的基调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弹回潮,也要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把松绑减负与关心关爱结合起来双向发力,鼓励干部成长,解除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支持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的基层干部挑大梁、担重任、促成长,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减少“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的顾虑,提供施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广阔空间,让年轻干部心无旁骛挑大梁、担重任、能成长。另一方面,要推动“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规范化,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做好澄清正名工作,为肯干者、实干者撑腰鼓劲,让担当者有为有位,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轻心理负担,激发基层干部工作潜能。
(作者:中共南华县委党校 孙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