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基层党建

党心所向 万户皆开——记甘肃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四门工作法”

浏览:58149 次 发布时间:2022-12-02 10:35

       本网讯(臧秀娟)舟曲,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有龙之水”。然而特殊的地理条件,让甘肃舟曲成为了一条“难缠的苍龙”。多年来,滑坡、泥石流、崩塌三大地质灾害不断侵蚀着这座小城,为了彻底摆脱这一局面,2021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启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舟曲县的受灾民众将分批次搬迁到位于千里之外的兰州新区。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应运而生。

       一门即开,万事俱来。

       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的门连着17个乡镇、84个村行政村、2302户、9148人,且这组数据正随着省上这项重大民生工程的稳步推进不断更新扩大。自2021年8月成立以来,这个只有23人的党支部经办、处理、回复大小事宜上万件,回访群众满意度较高。如此高效顺畅的办事效率,源自他们独创的“四门工作法”。

       初登门 察民情

       夜深了,新康村恢复了宁静。有人轻轻推开第一批搬迁群众刘长海家的房门。灯下,刘长海正在逐一归置整理零散家什,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了。“刘长海,您好!我是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的!我们来看看您家还有啥需要帮忙的?”一席话,三分暖。时隔一年,刘长海还会时不时想起他和临时党支部党员初次见面时的场景,特别是那枚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的党徽。

       “初登门,察民情”列居“四门工作法”首位。从地质灾害频发的大山深处,一篓篓地背出来,放在三马子上,一辆辆地拉出去,转到大货车上,再一列列地运到兰州新区,最终一家家安置入户,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就是这样在众人肩挑背扛中顺利完成的。其间,政府的决心、百姓的信心、干部的真心一览无余。但只有搬迁群众在新家放心、安心、顺心,才是检验所有付出与努力的唯一标准。

       前期摸底、中期对接、后期入户,每次搬迁工作都是依此进行,每个步骤至少反复查核三遍。只有全面了解掌握搬迁群众基本情况,才能为后期工作开展铺路搭桥。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的干部深知此理,于是搬迁首日即登门成为必修课,建群网格化管理、动态处理、第一时间回复成为日常行为。一年来,14批搬迁群众、2302户一户未落。

       巧串门  问寒暖

       百家姓,百家信。登了百姓的门,认了亲,就要更加关心百姓生活的冷暖。

       村上有位老人,每每站在村头逢人便说儿媳不孝,不给饭吃。这事引起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干部们的注意。借着一次串门的机会,干部们了解到事情真相。原来其儿在外地打工,身边留有儿媳伺候。但老人明明刚吃过了饭,转眼就忘记,儿媳怕老人吃多积食,便不给他添饭,老人生气找人诉说,不明就理的邻里又将矛盾指向儿媳,夫妻关系也常受牵连,降至冰点。

       这个怪圈如何破解?干部们找来医生进行确诊查找病因,实地观察老人情况,证实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常常忘事,于是建议儿媳分餐多食满足老人愿望,并将老人病情告知其儿子,通过入户调查的机会,进行科普,帮助儿媳向外澄清事由。渐渐的,风波平息。

       巧串门中学问大。新家入住后,有人反映,自家的电插座没用两天就坏了;有人说,自己家的马桶总是堵塞;有人说,自己的自来水不出水……一切矛盾直指工程质量。干部们通过串门方式,对比多家实况后发现原是两地生活方式不同造成诸多生活不便。舟曲搬迁群众习惯用大功率的锅灶做饭烧水,但这里的插座是按正常标准设置的,需要住户另行改装;原来大家用的是旱地蹲坑,可以直接倾倒生活杂物,但这里用的是马桶,不能随便倾倒杂物,居民生活习惯需要改变;自来水不出水,是因为新来搬迁群众不会用智能水表,未能及时充值刷卡所致。问题找到了,解释说明后,大家释然。可干部们的工作没有停,上门解决,手把手演示,制作小视频,让更多村民周知。

       新康村的搬迁群众来自舟曲17个乡镇,地域文化差异大、语言交流不畅、群众所受教育水平有高低,于是干部推出“一遍汉语、一遍藏语、一遍舟曲话,再加图表文字说明”的方式来发布及时信息与政策,而这些都是在串门中总结出来的。截至2022年11月4日,干部们已经入户化解大小矛盾2329次,处理群众间所发生的各类问题785次。

       勤敲门 克难题

       真正的难道往往隐藏在“门”的背后,勤敲门克难题,见证着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的担当。

       百岁老人过世,子子孙孙前来吊唁,村上30多户人家都去帮忙。依照舟曲风俗,老人需要入土为安。而作为安置点上第一位过世者,他的身葬之处将决定村上墓园所在地。但老人的墓地恰好选在耕地红线内。矛盾一触即发!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那有布、廖永文、肖彦林、张得成、李喜东5名干部用身躯挡在棺椁前,面对上百居民据理力争:“乡亲们,不能这样做!这样是犯法的啊!大家想想如果我们都乱埋乱占耕地,今后我们去哪里种地、吃饭啊!还有什么活路可走?耕地红线必须保住!”人声渐息,沉默、沉默、沉默,人群渐散。从晚上九点到凌晨两点,5名干部晓之以法,动之以情,最终做通丧主家的工作,过世老人按政府规定葬入指定公墓区。

       6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老人想要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干部们主动联系企业、车辆,帮助老人上班;智力残障的村民忘记要工钱,干部们出面讨要,并送回家中;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遇难题,干部们帮他出谋划策;语言不通,转学来的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干部们和学校一道想办法进行课外辅导……不怕困难找上门,就怕困难不出门。截至2022年11月4日,鼓励搬迁群众创业142户、解决大中专学生勤工俭学岗位120余人、劳动技能培训54期、累计解决群众就业29600人次……一道道难题就是这样在一次次敲门声中,一步步化解在萌芽中,党支部的威信与声望也因此一点点积累并树立,受到群众爱戴。

       要敞门 办事公

       都说公道自在人心,特别是在分房这样的大事上。

       由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区内的户型有大有小,有些家庭想改善住房条件,主动申请升级换房。但人多房少,矛盾问题突出。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第一时间召集所有申请人展开分房扩大会,将所有房源信息、申请人需求对外公布,请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及相关部门见证,采用现场发号、现场抓阄的方式明确分房人。公开透明的分房方式一下子打消了群众的疑虑。

       要开敞大门,才能办事公,这条主事法则还延伸到互联网上。当前网络四通八达,这扇无形之门更要守好守稳。有人在群里发布信息,称村头施工不科学,竟在不含水泥的砂土中直接埋管填线。一时间,群里炸了锅,有人点赞,有人要求法办,有人则要求给个说法。看到信息后,干部们第一时间联系到施工方,了解整个施工流程,并要来了施工图纸,发布在群中。原来,这只是施工方在为后期管线填埋所做的第一步——坑道沉降处理。真相来了,群里安静了。可干部们又直奔视频发布者的家中,给他讲道理、论曲直。最终,发布者认识到错误,在群里主动发声道歉。

       14批次搬迁群众,每个批次都有一个群,群内至少四五百人,从早上6点多就有人在群里发消息,直到深夜,甚至凌晨,但只要有群众发信息,干部们就会第一时间查看、回应、解决。在干部的眼中,互联网是更大的办公区域,更透明的办事阵地,所以更要经得起群众们的诘问与考验。

       迄今为止,这样全员参与、面对面式的“解决群众反映会议”已经召开478次;这样的网上处理、答复群众反映大小问题每日都有1000余条。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2年1月27日,隆冬时节,兰州新区舟曲避险搬迁安置点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院里晾着腊肉、腊肠,色香味俱全;赶集回来的人们大包小包地提着年货,行色匆匆;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不断穿梭在房前屋后,大街小巷。这里迎来舟曲群众千里搬迁后的首个春节。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这里国旗飘扬、歌声嘹亮,数百名舟曲搬迁群众自发聚集在临时党支部门口,用歌声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嗖,嗖,嗖”随着三眼炮直冲云霄发出震天响声,新康村喜迎元宵佳节的庆祝活动进入高潮,舟曲社火、罗罗舞、锅庄舞、转灯,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载歌载舞闹元宵。乌啦啦的欢呼声中,李居达带着家人挤进队列中,欢快的罗罗舞、喜庆的锅庄舞,一曲又一曲,跳不尽胸中的喜悦,唱不尽心中的感谢。

       党心所向,万户皆开。

       初登门,察民情;巧串门,问寒暖;勤敲门,克难题;要敞门,办事公。这24个字虽然简单,但饱含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一年来的工作心血与经验总结。“想着老百姓的事儿,走进老百姓的心中”,这是这支团队中年龄最长的廖永文常说的一句话。因为这位“8.8泥石流”大灾中的幸存者先后经过86次手术,才保住性命,他深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朴素道理。而这支来自舟曲的工作队伍更知这话蕴含的沉甸甸的份量,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党心所向 万户皆开——记甘肃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四门工作法”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